第88章学《论语》,传典籍
这一刻,全场再无人说话。
每个人的目光中,都是流露出神往之色。
孔子如今已经有些佝偻的身体微微颤抖,那饱经风霜的眼睛里也是不禁湿润了起来,眼角深刻的皱纹终于舒展,露出高兴的笑容。
他笑了,畅快的大笑了起来,就像是从未听闻过如此让人快乐之事。
只是这笑声之下,是无数个苦苦的思考折磨,是一次次失败的郁郁不得志,是如今花甲之年,依旧不见未来之惶恐。
这一刻,他笑中带泪的看向高阳,有些紧张,也有些期待的接着问道。
“天下大同,最终实现了吗?”
听此,高阳的目光中微微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如实摇头说道。
“夫子,天下大同在弟子生活的年代,依旧没有完全实现。”
此话一出,气氛不禁有些沉默了下来。
全场弟子眼中,或多或少都是闪过一丝落寞。
原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依旧没有实现天下大同吗……
他们的毕生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哪怕是孔子眼底也是闪过片刻的遗憾,但是心里对此,却是也是早有预料。
他很清楚,人是很难改变的,即便两千年过去,社会必然会改变,但人的本性却依旧不会改变,只能通过教育,不断让人认知自己,认知世界。
或许所谓大同社会,终究是如同天上星河一般,看似繁华如梦,触手可及,可事实却是浩瀚无边,根本无法企及。
不过此时,高阳却是接着朗声说道。
“夫子,即便后世如今仍旧没能实现大同社会,但我们从未放弃,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德不孤,必有邻,夫子之道,不孤也!”
“这一条天下大同之路,未来将会后十四亿华夏之人,与夫子同行!”
说道这里,他也是再次拱手行礼道。
“夫子,弟子此番前来,便是向夫子求教,学《论语》,传典籍,问道大同!”
这一刻。
尽是无声的震撼。
孔子的眼中闪烁着泪花,他年迈的躯体仿佛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一般,挺直了脊梁,朗声重重说道。
“德不孤,必有邻,哈哈哈!“
“好,说得好啊!吾道不孤!”
生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自己追求的大道根本无人理睬,甚至不少人完全嗤之以鼻,认为只是自己异想天开罢了。
就连他自己有时候,也在怀疑曾经的太平盛世,是否也如同逝去的江水一般,再也不会重新出现。
而现在,他心里的那团火焰,即便是风烛残年,也是烧得更加旺盛起来。
说着,孔子也是走到高阳面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由欣慰地说道。
“高阳啊,为万世传典籍,你的责任重大,辛苦啦。”
此时,高阳感受这孔夫子语气中深沉的情感,即使老师对于学生的期待,也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
他感觉鼻尖有些发酸,眼中也是有些湿润起来,连忙拱手道。
“弟子谨记夫子教诲。”
说完,却见一旁的颜回双眼有些发红,颤抖着语气,对着高阳说道。
“高阳师弟,敢问后世可是传承了夫子之学,究竟是何种景象?”
他此生最大的宏愿,就是传承夫子的学问,将之发扬光大。
哪怕是食不果腹,虽九死其犹未悔!
听此,高阳看向神色真挚的颜回,心里也是不由叹息一声。
作为孔子最满意的学生,颜回最终却英年早逝,先孔子而去,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他并有直接回答颜回问题,而是转身,遥指着不远处的那一颗孔子种下的桧柏树,这才开口说道。
“子渊兄,华夏两千年夫子之学,这棵桧柏树,都曾经见过,经历过,感受过。”
闻言,众人心中都是露出惊异之色。
孔子也是看向自己种下的桧柏树,没想到这棵现在还没有长得太高的树木,将会存活两千多年之久。
此时,高阳也是看着这棵树,不急不缓地说道。
“这棵桧柏,经历春秋战国时代,随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个朝代,在西晋的时候就枯萎了。”
“然而过了三百零九年以后,却又在隋朝的时候,重新长出了新芽,接着生长起来。”
“到了唐代的时候,这棵树再次奄奄一息,又好像是死掉了,但是过了三百七十四年,到了北宋的时候,又再次枝繁叶茂了起来。”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是感受到了一种顽强地斗志,无法抑制的生命力。
这就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华夏精神啊!
无论是众弟子,还是还是直播间前的无数观众,此刻都是被这棵特殊桧柏树所折服,所感动。
或许,这棵树并没有传闻中活得那么长久,或许,后来长出来的桧柏,是后人重新栽种的。
但是,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华夏的精神薪火相传。
高阳依旧在讲述着这棵树的传奇,同时也像是在讲述着孔子之学在两千年间的传承。
“可后来,外族入侵,南宋时期,这棵树被战火烧掉了枝叶躯干,可到了元代,它又发出了新的枝条。”
“可以说,这棵树,就是夫子之学的象征,它一次次的枯萎,又一次次重生!”
“因为它的根是不死的,是和这片华夏大地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中华文明屹立世间千年而不倒,经历无数磨难而不灭,皆是因为夫子在天下人的心中,种下了一棵棵桧柏。”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阳为后世之人,由衷感谢先生开设私学之壮举。”
说到这里,高阳再次朝孔子行大礼。
他作为曾经接受了国家教育的读书人,现在夫子的弟子之一,内心有的是对于先祖的尊敬与感恩。
这一刻。
全场弟子,无论是子路,颜回,还是子贡,宰我,每个人都是心潮澎湃,齐声对着孔子拱手行礼道。
“弟子谨记夫子教诲,为后世之人传道受业!”
场中,孔子见此,已是老泪纵横。
他笑着不断点头,同时连忙说道。
“好,好,好,你们都是我的好弟子,都起来。
“通晓千年,我们理应更加刻苦求道,为后世之人多著书,立典籍。”
“总有一天,他们将超过我们的脚步,完成我们的心中大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