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钢铁道路
殊不知,这个两百年前郑芝龙对付荷兰舰队的办法,早已经对敌人起不到任何威胁。
那是怎样一幕悲壮的景象。
一艘艘民用船只,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扑向法国舰队,企图赶走这些侵犯他们家园的强盗。
有人投掷着火把。
有人直接点燃了木船,想要与对方同归于尽。
有人则是拿着根本毫无杀伤力的黑火药.....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徒劳无功。
他们一个又一个,被军舰的无情的炮火摧毁。
但是也深刻地告诉了这些野蛮的侵略者,华夏人民绝不屈服,死也要拉他们垫背!
有人说,明亡之后无中华。
但是这些如同飞蛾扑火的华夏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
中华,永不亡厕!
镜头下,一夜扁舟上。
郑和和高阳的旁边,那位未来将会为华夏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的英勇少年,遥望着这一幕,双眼通红。
他喉咙嘶哑,但无比坚定地低吼道。
“我詹天佑,此生不振兴中华,誓不为人子!!!”
说话间,他的眼中再也忍不住悲痛,惨然落泪。
为此今日所言,詹天佑奋斗了终生。
镜头下。
马威海战结束,却也意味着退无可退的大青,与法正式宣战。
但如此腐朽不堪的大青,又有几分防抗的能力。
终究被新时代的巨浪,拍打得粉碎。
画面中,夜色正浓,无边的黑暗笼罩着华夏大地。
那一叶扁舟也是悄然靠岸,郑和和高阳将落水的詹天佑送上岸边。
眼见这位未来的华夏铁路之父逐渐走远,郑和不禁对高阳问道。
“高先生,你似乎对这个年轻人很熟悉。”
对此,高阳笑了笑,感慨地说道。
“没错,因为他日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建设者,将为华夏开辟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钢铁道路。”
“就像我和郑和大人说的一样,华夏会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
“钢铁道路……”
郑和的目光中不由浮现出一丝疑惑,不禁喃喃自语道。
然而,转瞬间,他的目光中又是浮现一抹坚定的神色。
马尾海战最后关头的万众一心,足以让所有人对华夏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刻。
画面中,那一叶扁舟开始开启海上的航行。
镜头转换之间,华夏的海岸线逐渐远去,仿佛转瞬间咫尺千里,二人再次来到了遥远的西方。
轰——
临近岸边,一声巨大的警笛声划破了夜空般,天边也是升起了明媚的阳光。
入目所见,只见岸边不远处,一辆长长的黑皮火车,吞吐着烟圈般的白雾,如疾风般在轨道上前进着。
这一刻,郑和的目光在震动,瞬间便明白了何为钢铁道路。
画面中。
广阔的港口上,无数从东方返回的商队,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挥洒着那些沾着血色的金银财宝。
充满了欧洲艺术气息的街道上,古老款式的汽车喧嚣着不断鸣叫着喇叭,不远处,甚至可以看到那恢弘壮丽的巴黎圣母院……
这里,也是郑和的航行中,未曾抵达的土地。
公元1919年,1月18日。
法,巴黎。
镜头下,郑和和高阳穿梭在巴黎的街道上,却无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如同行走在一场历史画卷般。
转眼间,二人的面前,便出现了一动富丽堂皇的恢弘宫殿。
巴黎凡尔赛宫。
见此,不少人都是
宫殿前,各位的代表齐聚于此,只为讨论一战的后续利益瓜分。
镜头下。
只见,宫殿前的广场上东南角,一辆古老款式黑色汽车停下,从车上走下来两名衣装革履的黑发男子。
他们是当时华夏的代表团的全权代表,陆总长和顾先生。
这一刻,二人的身上丝毫没有作为战胜国代表的喜悦,而是紧皱眉头,脸色紧绷着。
只因和会开幕的前几天,他们突然接到通知,华夏作为战胜国,原本应该获得的五个席位,最终却只分配给了两个。
以至于,他们代表团的五位代表需要轮流参加会议。
这一场“分赃和会”还没开始,就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想将他们排挤在外,足以让人感受到极端的耻辱。
“顾先生!!!当时的第一外涉官!”
不少人一眼就认出了作为本次代表的顾先生,皆是为之震动,同时又想起这场回忆的结局,不由悲从中来。
“哎,不禁想起了之前叙力亚外涉官巴沙尔先生,在联-合国失落的坐在沙发上,垂着头的照片,可以想象当年巴黎和会上,顾先生的愤怒、无奈的情绪。我虽无能,然愿做鲁先生口中的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人!”
“是啊,我也记得。巴沙尔正在联合国开着会,自己的国家就被轰炸被袭击了,那一刻我想他应该立刻明白了自己在联合国叨叨再多也没有意义,国家没有实力?不强大,他所说的一切也不过就是一阵风而已……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在外面说话就是没有人会认真听?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
“真的很庆幸我们的国家发展了,强大了,有底气了,可以不用忍气吞声了!”
与此同时,高阳与郑和来时来到了这片铺满了大理石的广场之上。
见此,他也是向郑和讲述着这一场举世闻名的巴黎和会,与华夏作为战胜国参与的前因后果。
提起二战,很多人立刻便想到华夏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提起一战,便是会突然犹豫许多。
其实,当年北洋政府确实没有派出军队支援欧战,但是却前后派遣了近十四万华工,与大量的粮食支援。
这些和大多数华夏人一样,吃苦耐劳的华工们背井离乡,遍布了整个欧洲战场之上,从事各种艰苦卓绝的后勤工作,甚至还被用来当炮灰去排雷……
最终很多都客死异乡,至死都没有见到亲人最后一面。
然而他们的牺牲,却没有为华夏带来一次公平谈判的机会……
听完这一切,郑和的眼中同样压抑着无穷的怒火。
他也是意识到,这一次谈判中,国力衰弱的华夏,根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任由帝国主义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