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直播对话古今

第94章同学们再见



夫子的这一堂课面对着全国上下,所有人聚精会神的看着。

四十分钟后。

镜头下。

夜空中繁星点点,如同一颗颗深埋在孩子们心里的思想种子般,熠熠生辉。

杏坛之上,面对着万千后世学子,孔子深深鞠躬期望,久久未曾起身。

他殷切地希望如今的盛世华夏中,一位位宛如朝阳的学子,能够茁壮成长,早日实现心目中那个似乎遥不可及的“大同社会”。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片刻,他挺直年迈佝偻的脊背,浑浊的眸子里面再也没有多余的担忧,而满是希望,满是喜悦。

就连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此刻也是舒展了很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一刻,孔子他放下了内心的牵挂,开口对着这些只是上了他一堂简单的《论语》课万千学子们,做出最后的告别。

“同学们,下课了。”

苍老沙哑的声音中,有不舍,有欣慰,也有无穷的满足。

闻言,无论是竹简画卷上的万千学子,亦或是高阳,还有电视前,直播间里的无数观众,都是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不舍之情。

仅是几十分钟的一堂课,实在是太短太短。

此时。

竹简画卷中,一位小男孩儿猛地站起身来,黑白分明的眼眸中满是不舍,用着稚嫩的童音大声说道。

“夫子爷爷,你留下来接着给我们当老师吧。”

这一声之下,无数道挽留之声响起。

现在每个人都是忘记了这是一档人文直播节目,在他们的心中,这就是那位教书育人的先师孔夫子。

“夫子,再多讲十分钟吧。”

“夫子,下课铃响了,上课铃还会远吗?”

“夫子,我还有问题,可以再上一节课吗?”

.....

无数种呼唤中,是他们感受到了夫子讲学中的真情实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厚重的师生之情。

此刻,看着白发苍苍的孔子颤抖的身躯,高阳也是微微颔首,只觉得如同被风沙迷乱了双眼。

他莫名想起了高三毕业那年,坐在靠近窗台最后一节课的夜自习。

也是如此这般繁星满天,暖风浮动。

尽管已经忘了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但是却也记得那份对于学生未来的祝福。

面对着万千学子的请求,孔子却是强忍着内心的不舍,和蔼笑着说道。

“同学们,我很荣幸能成为你们一节课的老师。”

“不过,我觉得你们本身的老师更加优秀,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多头衔,或许没有太过惊人的本领,却也给你们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课,让你们成长起来。”

说道这里,他昏黄的目光也是落在竹简画卷中的,一位位守候在万千学子周围的老师们身上,由衷说道。

“接下来的课,就让你们的老师接着上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要记住喽。”

此刻,他就像是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般,笑着站起身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子终有离开时,却也留下了《论语》,流传千古。

这一刻。

万千学子起立注视的目光中。

“同学们,再见。”

孔子简单一声告别,没有再回头,一步一步,迈着沉稳的脚步,朝着远处走去。

哲人萎乎,却也点亮了红烛。

“起立!”

万千学子再次同时站起,昂首挺胸,气宇轩扬。

“老师再见!!!”

他们同时再次躬身致敬,亦如上课之时,有始有终。

镜头下。

听到这一声再见,孔子的脚步顿了一下,身体隐隐在颤抖着,他依旧没有再回头,毅然离开。

秋风萧瑟之下,夫子的背影是如此形单影只,满是苍凉。

在这个古老的春秋时代,他的思想被当成笑话,他的教学不被理解,他的一生似乎都很失败,甚至他逝去之后,别有用心者仍旧要歪曲他的思想,利用他的名声.....

现在,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火种终有一天会被点燃,朝阳经过漫长的黑夜,也终将照耀华夏大地。

我们仰望着恢弘的浩宇,寻找着光明和智慧,我们脚踩着坚实的土地,努力迈好每一步,我们学习着先哲的典籍,传承着属于华夏的文明。

电台内。

整个办公室内安安静静,只有仪器的沉闷运转声,众人的目光都是落在孔子的背影上。

此时,林台长深呼出一口气,不由低声说道。

“我想这夫子一课,将会成为华夏经典课程。”

说到这里,他也是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竟然能够将人生的方方面面思考得如此通透。

“怎么,你以前不是最反感的就是儒学吗?”

身旁的林台长见此,也是不由打趣道,目光中满是调侃神色。

听着话,旁边的薛导补刀似地说道。

“是啊,我刚才还想说呢,节目开始前,林台长还预测见此直播的成绩可能会出现下滑呢。”

眼见自己被啪啪打脸,林台长也是尴尬地轻咳两声,脸不红心不跳地死鸭子嘴硬道。

“我说过吗,不记得了,谁还没有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不都喜欢胡说八道吗,咳咳。”

说完,他看向大屏幕上夫子的背影,也是多了份别样的敬重。

曾经他表面上很骄傲,看不起这些所谓的“落后思想”,认为要学就要学世界上最先进的,却不肯虚心认真研读一下老祖宗心血教诲。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膨胀的无知。

或许,就如同梁先生所言,每个时代中,真正追求真理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但是,只要对这些堪称君子之人,心怀敬仰,那么相比自身无形之中,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吧。

镜头下。

看着孔子孤单离开的背影,无数观众都是感觉到了一种深深悲凉。

凡是开辟新道路的先锋者,往往都是无人同行,唯一的依靠,就是内心的坚定信仰。

不少观众都是高呼起来。

“高阳大大,夫子真是太孤单了,最后一路,我们愿意陪他走。”

“夫子爷爷,我来扶着您好吗。”

“哎,年纪大了,真是看不得这一幕,夫子他并不是神化的圣人,他也是个有血有肉,一腔热血的普通晚年的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