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叛党张安国
就在此时。
侍卫却是走入营帐之中,禀报道。
“张大人,军阵外有人求见,他说他叫辛弃疾。”
辛弃疾?!”
闻言,张安国心头一紧,目光不由惶恐起来。
然而看着周围金人将领,他也是有恃无恐起来,不由说道。
“那辛弃疾带了多少人?”
闻言,侍卫如实回复道。
“只有两三人。”
“两三人,哈哈,这小子,怕不是来投诚的……”
想到这里,张安国彻底按下心来,不由笑着走出了营帐,一眼就看见了外面立于寒风中的辛弃疾。
见他出来,黑暗中的辛弃疾脸上故意显露出一抹恭敬之色,拱手道。
“辛弃疾,见过张大人。”
此话一出,张安国的脸上当即露出得意之色,不由笑着走向辛弃疾,正打算好好炫耀一番自己如今的荣华富贵。
然而,就在这一刻。
他只觉得眼前一黑,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整个人就被一下子掐住了咽喉。
随即,一股无穷的巨力拖着他直接一把甩到了马背上,紧接着整个人就被结结实实的捆绑了起来。
还没到张安国附近的近卫做出反应,辛弃疾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霹雳手段擒获了叛徒,开始朝着营帐外冲去。
“挡我者死!!!”
辛弃疾一人一剑,一骑当千,生生与五万人的军阵中,拼杀了出来。
刀光,剑影,围追,堵截。
这一刻,他以不可阻挡,如同一匹猛虎,出笼而去。
只见那一人一马,与城外的小队回合,在夜色的掩护下,径直朝着南方而去。
镜头下。
无数观众都是看得目瞪口呆,睁着眼珠子跟见了鬼一样。
实在无法想象,只身进入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突围而去,这如同魔幻的一幕,无比真实地呈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不是武侠小说的情景,也是民间演艺中的谣传,更是后世玄幻小说的杜撰。
而是真实的历史记载。
那一日,辛弃疾,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如挟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
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虽千万人,吾往矣!
何等少年英雄,何等气壮山河,何等的令今人满怀崇敬!
直播间前,无数观众见此,不少人都是起身鼓掌呐喊,似乎隔着八百年的光阴,在为这般华夏二郎喝彩!
“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辛弃疾当真少年英雄!!!”
“壮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稼轩或许,不该南渡啊,反倒是做了笼中鸟,可怜白发生。”
“当真是古代文人第一战力值,想来这独闯敌营,也唯有关羽,赵子龙可与之比肩啊。”
......
这一刻。
镜头下,亲眼见证着一切高阳,目光中也满是敬佩之色。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蛮夷不顾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悄然变换,已是来到了淮水之界。
镜头下。
中原大地上,通过江南之地的古道上,烈马飞驰,掀起一阵飞沙走石,尘土飞扬。
正抓着叛徒张安国于马背上的辛弃疾,正带着四五十人的部下,快马加鞭,迎面而来。
然而,就在这一刻。
他猛然拉紧缰绳,目光落在前方的一道挺拔如松的身影之上。
“高兄!”
辛弃疾的目光落在高阳身上,脸上既有惊讶,也有好奇,不由疑惑地问道。
“高兄弟,你为何在此?”
说到这里,他忽然目光一亮,脸上不由露出一丝喜色,连忙说道。
“莫非高兄你终于想清楚了,要与我一起,前往南方,共谋大事!”
说着,辛弃疾不由重重给了半死不活的张安国—巴掌,然后说道。
“高兄你放心,如今我活捉这个卖国贼,就是有了投名状,官家必然会让我等在军中有一席之地,以施展心中抱负!”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中,满是对于未来的期盼。
见此,高阳却是缓缓摇头,不由叹息一声,幽幽说道。
“坦夫兄,你可知南渡者。”
闻言,辛弃疾目光中浮现出一丝疑惑神色,不由喃喃道。
“南渡……”
见此,高阳也是走到他的跟前,沉声说道。
“冯先生曾说过,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王钱的)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坦夫兄,古来南渡几人还,只余空悲切。”
听完这一番话,辛弃疾的眉宇间尽显震动之色。
他虽然不解明人南渡是为何意,但还是想起了史书上,西晋的衣冠南渡。
“南渡者......未有北归者.....”
这一悲凉的一句话,让辛弃疾的心头微颤,一瞬间,他忍不住朝着北方的故乡望去。
那里虽然如今早已沦为敌占区,但是却也是自己一路成长起来的地方。
那些亲人,那些儿时的玩伴,自己的好友党怀英....再见面,恐怕也是刀兵相接,或许,再无相见之日。
想到此生一去不返,唯有望北归,他也是难免心生迟疑。
不过,仅是片刻功夫。
辛弃疾的颤抖的手臂紧紧抓住了手中的光复剑,咬着牙,转过身来,强忍着心中的不舍。
他目光灼灼的对着高阳说道,语气坚如磐石。
“坦夫自幼报读圣贤书,自是明白,大丈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凡事不问能不能做到,但问,应不应该,我身为宋人,定当南渡报国,此生不悔!”
说罢,在身后随从的催促下,辛弃疾再也没有丝毫,驾的一声,押解着张安国继续一路向南,万里奔袭而去。
风中,远远传来他的告别之声。
“高兄,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见此一幕,高阳的目光中,以及后世无数观众的目光中。
秋风起。
往南去。
或许这就是华夏的英雄儿女。
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选择了他们之时。
他们没有一步后退谷。
用自己的行动,坚定地抉择,正面回应!
有道是英雄出现少年。
当年霍去病如此。
如今,辛弃疾,亦如此。
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镜头下。
于万军阵中,取上将首级。
辛弃疾一战封神,名震天下。
待到他一路南下,在都城临安将卖国贼张安国斩首示众。
闻之,中原地区的起义军士气大振,一次又一次奋起抵抗,阻止了金军进一步南侵。
这一番气冲山河的壮举,经过以谣传谣,在金军的阵中,辛弃疾已经被渲染成了,洪水猛兽般,在五万中杀他个七进七出,血流成河,最后扬长而去。
以至于许多金兵半夜梦到辛弃疾,都能直接吓醒,下体一片冰凉。
有人说,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很多次,而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不过此时,无数观众看着辛弃疾手持金戈,脚踏铁马的身影逐渐南去,每个人的心情又是变得复杂起来。
“哎,该死的命运羁绊感又来了,看着辛弃疾南下,就像是看见他奔向自己的命运一般。”
“稼轩,你快回来!!!南宋的官家大夫,大多是些没有丝毫进取心,不去也罢,宁与虎狼为伍,不与猪狗同行!”
“少年辛弃疾,真是小说都不太敢这么写啊,也就是天龙八部里,乔峰带着燕云十八飞骑,一路奔到少室山下,连续三掌亢龙有悔逼退三大高手,豪气冲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别说了,这样一个为了求和,将一生北伐的岳飞残害之国家,已经彻底丧失了尊严,闭上了嘴和耳朵,任谁都叫不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