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直播对话古今

第229章西医为何好?



他曾救下富顺王的儿子,名声显赫,也被楚王聘为王府俸祠正。

何人可知。

以他之医术,若结交达官贵人,必定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那般贵人,皆是年迈,半只脚踏入棺材之辈,惜命的很,而这种人也必定会对李时珍恭谨对待。

不说他家财万贯,起码富甲一方不成问题。

然而,李时珍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一切,放弃到,晚年之后,连出版一本旷世巨著的钱,都拿不出来。

更甚至,在察觉到高阳有所难处之时,还愿掏出几两银子解围。

李时珍他放弃了官职,返乡后坐堂中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和研究,创立了东壁堂。

屏幕之上,那金光四溢的东壁堂三个字,令人动容。

李时珍笑了笑。

他轻微的弯下了腰,用双手抬起了高阳的双臂,他不想接受此大礼。

“父亲曾问我,可做好与世间对抗之准备~”。”

“我回他。”

“此生愿如逆流之船,于乱世中行医救世,重振医者风气。”

“对待病人如至亲,乃医者本分,我也必将穷极一生,做那良医救人。”

此时此刻。

李时珍口中的言语虽轻,但却包含天下苍生,不可谓不大。

这,便是李时珍的豪言壮语,二十三岁那一年,他立下的宏大心愿。

这一心愿。

他同时也用一生,来诠释了良医二字。

只此。

他如何当不得一句。流芳千古之名医!

且问诸位,李时珍当不当得,古之圣贤!

且问诸位,李时珍当不当得,医学典范!

且问诸位,李时珍当不当得,药圣之名!

这三问在屏幕之中显现。

所有人,都在看见这三问之后,沉默了。

药圣之名,当真受之有愧么?

《本草纲目》,当真如同那些学了半些皮毛的医学生评论么?

与此同时。

在弹幕之上,所有人都看着这三问,面露沉思之色,半晌之后,屏幕之上,弹幕开始横飞起来。

“知道吗?现在中医犯法!因为中医没有行医资格证,没有证,哪怕你是名震古今的大医,也不能行医!”

“这就是现状啊!”

“因为中医比西医便宜多了,这就是根结,截西医财路了!”

“李时珍先生!若您看见现在这一幕,此时此刻,一定也是说不出话吧!”

“后世子孙,愧对李时珍先生啊!”

“我也是一名医生,可我现在感觉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先生!无言以对!”

“西医又何尝不是肯梦拐骗?恨不得让患者多打一瓶葡萄糖啊!这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及!”

“我认为,要为中医证明!中医也需要纳入医疗体系!否则愧对李时珍先生的一番教诲啊!”

“李时珍,当之无愧为古之大医!”

“现在已经很少再看见中医了,西医不但见效快,而且收益高,既然如此,谁还愿意去找见效慢,收益低的中医?”

“归根结底还是中医不赚钱啊!不赚钱,谁还愿意去学中医!”

“号脉即便再清楚,能有拍CT清楚么?虽然CT更贵,但是,这也是西医发达的原因啊!”

“确实,现在乡下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中医了,老中医已经都不在了,传承也断了。”

“中医必须是用时间来积累的,一旦断层,中医必定完蛋!李时珍先生……千古!”

“中医都毁在自己人手里了,哎!太可悲了!”

弹幕之上。

所有人在看见李时珍此情此景,在听见这一番话,再看见这三问之后,全部都有太多的话要说。

如今。

中医传承几乎断绝,西医大行其道。

尤其是在西医传入华夏之初期,国外更是大肆鼓吹西医之效用,把中医贬低的一无是处。

直至今日,中医的落寞已经无可挽回。

医者之仁心……再也寻见!

而这资格证,更是中医的灭顶之灾。

哪怕是李时珍,若是他穿越到现代,恐怕也难以拿到一张行医资格证吧!

“哎!!!”

与此同时。

在老教授孙瑞家中。

此时的孙瑞正坐在屏幕前,满脸泪痕。

他被李时珍先生的精神深深的感动,同时,也越是感动,越是无地自容。

和李时珍先生相比,自己的道又在哪里?

他看着面前铺了满桌的手抄,眼泪更是不自觉的流出。

“中医啊!中医!”

“其实,中医越来越少,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啊!”

中医为什么越来越稀少?

其实,国家也有刻意保护中医,但奈何,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大棚里种植出来的中草药,想要达到野生的药效,用量则需要高出好几倍。

在这种情况,本就难吃的中药,则更加难以被病人所接受了。

这其实才是中医正在渐渐消失的根结!

西医至少不难吃!

......

大千世界,物各有性,性各有用。

振纲分目,科学分类,开创先河。

怀平生之夙愿,查阅历代典籍,踏遍万水千山,穿行雨打风霜。

只求一书成。

转瞬之间,李时珍已是年华易逝。

他虽然老了,但《本草纲目》也已经铸成。

可是。

却在这个时候,本草纲目不得刊印。

花甲之年,望着一生之心血,即将荡然一空,是何等的凄凉痛苦?

这也是李时珍刚开始,听闻高阳可以刊印本草纲目,之所以激动的原因。

望着那记忆中的李时珍,颓然坐在地上,不知所措,茫然无助的时候,高阳的心也是微微颤动了一下。

谁能想到,后世流传千古的人物,此时此刻,竟会如此之凄惨?

李时珍似乎也有所感触,看到了伤心处。

“当时,无人愿意刊印本草纲目,老朽也是一度崩溃,后有人提议,若是能得到当代大儒王世贞大人做序,必然会有书商争相出版。”

“如此,老朽便是前往素未谋面的王大人府上,求序。”

此时此刻。

李时珍仅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将这件事情概括出来。

但是。

又有谁能想到,当时的艰辛?

要知道,当时的王世贞乃是文坛泰斗,李时珍不过是区区郎中罢了。

纵然略有名气,但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