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直播对话古今

第230章时代的问题



未曾留在京城显露本事,又有几人知晓李时珍之名?

就像是如今的一个小主播,想要去见天王巨星一般,希望对方给自己的歌曲填词。

这是何等之困难?

花甲之年,怀着平生的夙愿,李时珍在王世贞府邸之外等候。

那彻骨的寒风,那炎炎的烈日,李时珍都曾经亲身经历过,但都没有那一日春风,来的更加瘦人。

可李时珍不撞南墙不回头,为了本草纲目,他哪怕是耗尽余生,也要将其出版。

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天下之医道!

没错。

为了《本草纲目》,李时珍豁出去了。

他拼了,哪怕耗尽余生,也要让世人明智。

灵芝医书写凡人可以成仙,而这种医书,在民间比比皆是,众多民众信以为真,如此谬论大行其道,若没有人纠正,恐世人只会陷入迷途。

导致中医被世人所鄙夷。

三七是最佳的金疮药,后世之云南白药,便含有此配方。

过去之医书,前人盖未深加体审,唯有根据纸上的古籍,稍加猜测。

许多错误,药物形状,药效记录全部有误。

医书,当是救人,不该是害人。

李时珍便是抱着这个念头,哪怕多次拜访王世贞,哪怕豁出老脸,亦是无悔,亦是坚持不移-。

他此生从未求人,唯有从医时,求父亲三次,而后-,便是这次了。

高阳看着记忆当中,不断咳嗽,却依然站在王世贞门前的倔强老头,他像极了后世的某个可爱前辈。

“世上有两种书,最难写。”

“其一是史书,若在当下写史书,写出的历史,未必是真。”

“其二便是医书。”

“耗费了三十年光阴,最终得到的却是这个结果,书籍无法刻印出版,无法于世间见于诸人。”

“值得吗?”

听着高阳的问话,李时珍却是缓缓的摇头,目光之中,闪烁着一股异样的坚定神色。

“父亲临走时,最放不下的便是这本本草纲目,若是连我都放弃了,又有谁,还会为此书奔波忙碌一生呢?”

“本草纲目非老朽一人之力,而是我李家三代人的努力,如此心血,岂能在老朽身上,前功尽弃?”

“若当真如此,老朽还有何脸面,在九泉之下,再见父亲?”

“天下万民,又如何能够见到此书?”

李时珍捂着自己的心口,面容之中,露出了悲泣之色,似乎是勾起了不好的回忆。

“我只希望,不再有病患在我面前死去,而我无能为力。”

“对方一遍又一遍,呼唤着我的名字,但我却只能手足无措的,看着他闭上眼睛。”

这种场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无疑是最为心痛的。

那痛苦的回忆,仿佛浮现了出来。

一个年轻的壮汉正躺在地上,满脸痛苦的望着李时珍,眼神之中,充满了哀求。

他的家人跪在地上,不断的冲着李时珍磕头,拽着他的衣角,放声痛哭。

“先生,先生,救救我吧!”

“我不想死,我还有父母,还有妻儿,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啊!”

“先生,救救我吧!”

这时。

李时珍的声音也是急促了起来,声调也提高了几分。

面容更是红透而出。

他的声音是颤抖的,牙齿是碰撞的,面容是羞愧而红的,他呆滞的望着原地,苦苦哀求自己的壮汉,但他已经无计可施,也无可奈何。

只能眼睁睁,看着病魔,夺走了眼前壮汉的生命。

一如此刻。

他坐在王府门口,蜷缩着身体等待的模样。

为何固执?

“因为,我不想在看到病人于医者面前逝去。”

“因为,不能求天下众生平安无恙,但求自身医术可以精进一分,但求天下所有医者,医术都能精进一分,如此,天下万民便能得利一分!”

“哪怕医术只是精进一分,但这一分,却能挽救不知道多少人的生命!”

仅此而已。

那些因为病痛,被折磨而死的人。

李时珍束手无策的病人,皆然都是他的心魔啊。

是他久久难以平复,此生也终将难以忘却和了结的心结。

那日的一切,他都终生铭记。

因为自己医术不精,导致病患痛苦离世,那悲戚的叫喊声,至今仍然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久久不息。

高阳此刻,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官方每五百年,编撰一次前人所写的医书,那是举国之力,浩浩荡荡的撰写,融合历代典籍,所写出的医书。

但其中,却依然存在无数的错误,谬论。

可本草纲目,却以一家之姓,三代之努力,耗费心血和生命,铸就而成。

如此。

还有何遗憾!

试问。

还有谁,依然将目光,盯着本草纲目的错误之上?

世人只知本草纲目中,仍然存在错漏,但却未曾想过,编撰此书之初心于困难!

世人因学了些中医之皮毛,便对历史厚重的典籍,指手画脚。

此等行为。

只怕是会贻笑大方罢了。

屏幕外。

许多人忽然恍然大悟了。

“我突然明白了!或许本草纲目,还是有着不少的错误,但,这样的巨著,在那个时候,却已经是成为开化世人智慧的典籍了!”

“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亲身去经历,而李时珍先生,以一己之力,撰写了近三百万字的典籍……可怕!”

“更何况,书籍在那个时代,都是极为珍贵的,其中固然有错误的地方,但,如果每一处都需要自己亲身考察的话,如此,还不够吗?”

“忽然想起来,刚开始的一幕,李时珍先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即便是寒冷的长白山脉,依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不是不想全对,只是无可奈何啊!这是时代的问题,而不是李时珍先生的问题!

“他临死之前,也不过是想亲眼见证本草纲目的出版,也不过是想看见本草纲目惠及万民罢了。

“这已经是李时珍先生的执念了,为什么要盯着李时珍先生的一点错误,而揪着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