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直播对话古今

第251章两个东西



反观西医。

在大学学习四年,就可以入院实习,在经历过正规培训,科室轮换,资质考核,一名成熟的医生,在经过了整个流程之后,就可以上岗就任。

而这一整个流程走下来,最多也不过是需要七年时间。

许多年轻人,自然会更加倾向于西医。

这样就早就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导致中医青黄不接。

第二点。

则是中医两极分化严重。

中医复杂的特性,决定了学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大多数的老中医,都是选择深居简出,低调会诊。

我们平常人,都很难接触到这一类人。

而中间的一部分,则是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医。

处境显得比较尴尬。

因为大部分的患者,都会选择西医,那么,他们的收入,谁来保证?

中医科室门可罗雀,人迹稀少。

普通中医,很难赚得到钱,迫于生活压力,他们大部分选择转行,做起了医药销售。

或者,有一些干脆就去学习西医。

而最要命的还是那些江湖骗子,打着中医的名号,到处招摇撞骗,靠着一包包面粉制作的药材,肆意敛财,最后害的患者家徒四壁,疾病缠身。

这一举动。

丑化了中医形象,让老百姓对于中医,彻底失去了信心。

第三。

则是中药剂型落后。

说起喝中药,人们想到的,总是那些苦涩,难以入口下咽的味道。

就经不住有些望而生畏。

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有些药剂还需要患者自行熬制,可普通老百姓哪懂得什么文武火候,水又要放多少,怎么样才能算煎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

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了一个致命的弱点。

换做西医,就算是一颗药丸能够搞定的事情。中医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学难精。

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疗效,但却不愿意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多见的。

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的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同时。

也在画面之中,这段画面闪过之后,无数观众的弹幕,一时间在屏幕之中爆炸了起来。

"说的没错啊!中医比起西医来说,确实有这些难

以根治的问题!"

"我找的,我们当地出名的中医,钱没少花,但是没什么作用!这点我们必须承认啊!当时我也是相信中医的,但是现在,我已经彻底不信了!"

"中医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医术,中医治病也有更多的优势,中医,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啊!"

"说起来,我也有点痛苦啊!刚刚喝了一个月的中药,还有一个月!哭了!真的苦死我算了!""病没治好,人苦死了,哈哈哈!"

"说起来,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医廉价有效,所以动了西医的奶酪,这才要打压中医的吧!"

"只不过是政策问题,西医更方便,更快捷,而且更赚钱,管疗效怎么样呢,有这几点优势,中医很难翻身了!"

"中医是温火炖排骨,熬的是病人的耐心,西医是最简单粗暴的立竿见影,但之后怎么样,就很难知道了!"

在无数观众,众说纷纭的时候。高阳则是摇了摇头。

他也不想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了,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时代所趋。

张仲景等人也是低头思索了一会儿。他们自然也不会深究中医和西医之斗争。

他们的眼里,只有刚才那画面中,后世也值得敬仰的李可老人。

张仲景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随之。眼中流露出了敬佩的神色。

"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难以中毒,用绢包,意在

但取火气。卒中发作,病死亦是不在少数,听闻刚才所言,怕是极为简单。"

听了这句话。

高阳立刻点头,满是敬佩。

不愧是医圣,一语中的,抽丝剥茧便把关键问题讲了出来。

"是的,卒中于后世每年华夏要有百万人因此丧命,共计患者足足有千万之多。诸多年迈者闻中风皆犹若谈虎色变一般,极为畏惧。"

张仲景颇为不理解,连忙追问∶"有如此大才,若是人人都辨证而论,想来中风应当不难治疗吧?"

听到这话,高阳露出了一抹苦笑。

"后世现代医学认为中风是肝阳上亢,治疗则是镇肝息风。"

"诸多药材都被禁用,李可先生治疗急性中风,昏迷不醒就用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全都是外人眼中的剧毒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以毒死一百头牛的剧毒,但,的确是治病,李可先生经手服用的喝下去便能痊愈了。"

张仲景的脸上露出了痛惜的神色,满是哀痛。"对症下药,毒药用好便是解药。"

"如此简单的道理,后人怎就不明白呢?只要能治病,那便是好药!何来毒药解药之分!"

高阳轻轻地摇了摇头。

"若想将打开世人眼中的观念,还需很久的路要走。"

"更何况,后世还有不良媒体报道当初李可先生服用药物后,休克过数次,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其实。

中医和西医之间,最难翻越的,便是人心底的那座大山!.

虽然不知高阳口中的不良媒体是何物,但张仲景也能猜到一个大概。

随后他满是愤慨,极为恼火。

"这些玩弄笔墨的人都该死,胡说八道,《黄帝内经》里言说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物进入体内,和病机结合,正邪相争,出现晕厥等反应极为正常。"

"但时间绝不会过久!"

"若非是猛药,又如何能快速痊愈?!"听了这句话。

高阳也是眼神微微一怔。

他对于张仲景所言,感觉到十分敬佩。因为。

他说的话,和当时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是的,晕厥时间不过是半刻钟罢了-。"

"药物入体,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被调动,人体和外邪抗争,反应越剧烈病自-然好得越快。"

张仲景叹息良久,终究是难以言说。不过。

他有一种见到了知己的感觉。

殊不知,李可先生用药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原则,看病、辨证则是遵循《黄帝内经》,《伤寒论》仲景先生的方法。

如若能够让李可和张仲景见面,两人一定有诸多的言语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