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那一天的秣陵城头,有四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太史慈于大堂之上放言只求一死,孙策听了却只一笑。“我若欲杀子义,又何必去你身上之缚。子义乃当世之猛将,何故如此轻生?”
太史慈傲然道:“若要我与叛贼为伍,我宁可一死。”
“哦?”孙策挑了挑眉毛,脸上现出玩味之色,“子义为何称我为叛贼?”
“你既食汉禄,当为汉臣。如今却为一己之私而讨汉室宗亲,不是叛贼,又是什么?”
“哼哼,子义在刘繇那厮手下效力,莫非就为汉室宗亲四字不成。”孙策冷笑一声,“既然为汉室宗亲,我舅吴景为名正言顺的丹杨太守,却如何一意迫之。”
太史慈一时默然无语,孙策顿了一刻,又道:“子义可否随我往秣陵城上一行?”
太史慈一愣,不知孙策为何意,只道:“如今太史慈肉在砧板,杀刮存活,只由伯符兄一念,又何惧一行。”
旁边黄盖却道:“主公,太史慈勇猛,须防其……”后面的话却被孙策截断道:“我知子义乃光明磊落之人,必不肯作暗狙之事。”
一旁程普又道:“如此,我等随主公一同去。”
孙策亦摇头,“何必如此劳师动众,天云,公瑾,你二人便随我一起来吧。”
众将无法,只好看着我与周瑜跟在孙策和太史慈后面,走出了县令府,外边早有人备好马,孙策翻身上马,也不多言,打马即向城门而去,太史慈不明孙策之意,只是紧随在后。我和周瑜倒是不急,反正这里应该也没有我们太多的事情,孙策叫上我们,无非也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让我们圆个场罢了。因此待我们到达秣陵城墙之下时,孙策和太史慈已经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了。我与周瑜拾级而上,到距他二人十多步远时,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
我看看周瑜,“公瑾兄觉得主公可有办法收下子义将军。”
周瑜背向着我,只投给我一个长长的影子:“若子义将军有心,必不会明珠暗投。”说完,转头看向孙策那边,晨风之中,隐隐传来两人的对话。
“当**受困于子义之时,子义为何不用弓箭。若乱箭齐发,孙策必无今日。”
“伯符兄之勇令我叹服,故不愿以乱箭胜之。”太史慈停了一下,又加了一句,“不过若知有今日,则未可定论也。”
孙策背负双手,点了点头“子义果然至诚,君如何看待方今之世?”
太史慈脸上露出疑惑之色,想是不知孙策为何有此一问,不过还是答道:“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专权,如今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长安。天子年幼,无力与之相抗,致使大权旁落,弊政丛生。”
“子义觉得,方今之世只是天子暗弱无能?”孙策的声音突然拔高了起来,“如果真是如此,那我来问你,当初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之时,为何只有我父与曹操拼命阻止!而其余诸侯,却都不肯寸进,更于酸枣终日饮酒作乐,只知争权夺利!”
“这个……”太史慈目光闪动,似为孙策的话语所引动,“伯符兄之意是……”
“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虽则董卓已倒,然各路诸侯所追求的,却不过是自己手中的权力二字而已。大厦将倾,却无人肯做天下万民心中的支柱,更要不断把它淘空挖烂才肯甘休。”口中说着,孙策一指秣陵城下,“连日征战,这秣陵城内外皆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可这秣陵县的府邸却极尽奢华之能。若果你口中的汉室宗亲真是为万民所想,又如何会有如此的情景。”
“伯符兄想要扶汉室于既倒?”
“若可扶,则扶之;若不可,则代之。”孙策一言出口,惊得太史慈目瞪口呆,就连远处的我都稍稍愣了一下,毕竟取天子而代之这样的事情,可不仅仅是说说玩的。在那个时代里面,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说出来,可是很容易背上骂名的。
太史慈沉声道:“伯符兄莫非真敢逆天而为?”
孙策不答,反而话锋一转:“以子义之材,正可在此世大展鸿图,我且问君,若石子冈一战,不是笮融、薛礼分兵驻守,子义此战可会败得如此之快之惨。”
太史慈低头,语带恨声,“两军阵前只知巩固自己势力,如此内忌之人,如何能成大事。”
“刘繇不明子义之材,方才会让手下处处掣肘与你。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若为这昏聩之辈而殉,非义,而成天下人之笑柄。”说着孙策紧紧盯住太史慈,“如此,君可愿与我揣摩一次天意!”
太史慈默然不语,良久方道:“伯符兄如何敢说,自己不是又一个董卓?”
“主公胸怀四海,豁达不羁,又岂是董卓那种残暴无道之辈可比。”我看自己的电线杆也扮演得差不多了,插嘴道,“我军自历阳,进牛渚,袭秣陵,所过之处,主公均约束军士不可犯百姓一草一木,子义将军若不信,可自寻百姓问之。”孙策治军甚严,因此这样的承诺我还是很敢说出口的。
孙策则在一旁笑道:“若子义担心此事,何不留在我身边。若果我真是董仲颖再世,子义正可就近杀之。”
孙策轻描淡写说出一个“杀“字,却让太史慈呆呆注视了孙策半晌,最终长叹一声,“我曾设计欲杀伯符兄,伯符兄却如此待我,此气量已胜刘繇万倍。太史慈虽不才,也知‘择主而侍’之理,愿请降,牵马坠蹬,万死不辞。”说完,双膝跪倒,往上叩头。
孙策闻言大喜,赶忙到近前双手相搀,“得子义相助,我又添一员大将矣。”太史慈站起,孙策点手把我与周瑜叫到身边,介绍道“子义,这位是沈逸沈天云,此次的连环计,就是出于他手。”
“沈先生。”太史慈拱手行礼,我们也算在阵前见过几面,我也赶忙回礼。太史慈笑道:“我听说主公有鼎鼎大名的周公瑾相助,却未曾想到还有一位沈先生这样出色的军师。摆空城计灭我士气,以夜色引我军自相残杀,又诈取秣陵,断我军退路。如此深思熟虑,太史慈败得心服口服。”
“过奖过奖,子义将军有勇有谋,才是主公的股肱之材啊。”能够顺利收到太史慈,我的兴奋恐怕也不在孙策之下,如此,就又多了一条理由让那个战斗狂主公离开战场远一点,对此我可以说是心满意足。
孙策笑着又笑着一指周瑜:“这位便是你口中的周公瑾了。”太史慈与周瑜见过,也是欢喜一场。
“我父起于江东,如今在这秣陵城头看着脚下,真是一片美好的土地啊。”孙策立于城头之上,朝着东升的旭日伸出右臂,仿佛要把那轮红日抓在手中。
“你们,为什么要跟随我?”突然的,孙策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谁也没有思想准备,我、周瑜、太史慈彼此对视了一眼,周瑜第一个开口:“为故交,伯符兄与我有结拜之情。兄弟之义,周瑜此生不违。”
太史慈也不假思索,“为恩义,主公对我有不杀之恩,太史慈无以为报,愿效犬马,助主公成就霸业。”
最后轮到我了,稍微思忖了一下,我笑道:“为万民,农者以地为先,万民在土地之上生生不息。主公以大地为念,当是万民之福。”
“哈哈哈。”孙策迎风大笑,“我孙策有良才如此,何惧江东不定。”
等到重回县令府,太史慈见过其他诸将。谈话之间,孙策提起派人诈取毗陵之事。
“哦?”听了孙策的话,太史慈略一沉吟,“薛礼虽死,但尚有于糜、樊能二人把守,此二人亦是能征惯战之将,只怕诈城不易。若主公肯信,我愿去追蒋钦周泰二位将军,助他们取下毗陵。”
孙策眼睛一亮,“有子义之助,此事必成!”当即命黄盖领太史慈从后追赶蒋钦周泰,太史慈领命,随黄盖离开。
直到太史慈背影消失,我才笑道:“主公刚刚收下子义将军,便敢派他前去赚城,单是这份胆识,便足以教子义将军誓死相随了。”
“子义绝非无信无义,我既用之,又何必相疑。”说着,孙策带着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我本能地想起了周瑜试探我的那一晚,轻咳了一声,别开了头。孙策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说道:“公瑾,天云,如今秣陵方定,务必好好安抚城中百姓,尽量分他们一些粮米吧。”
孙策的话让我苦笑了一下,多余的粮米,南边还有个严白虎虎视眈眈,我们哪有多余的军粮可以随意派送,不过体谅孙策的心意,我们终究都没有说什么。
三日后,毗陵传来消息,太史慈已与蒋钦周泰黄盖等攻下毗陵,守将樊能、于糜皆死于乱军之中。孙策大喜,其时我与周瑜正与他议事,孙策谓我二人道:“子义果不负我。”
周瑜点头道:“如今刘繇困守曲阿,手下大将亦只剩曾败于我军的张英一人,正可说降之。”
我也赞同周瑜之说:“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刘繇无能,如今被困曲阿,未必有死战之心,正可晓以利害。”
孙策看了看我们,“既然如此,那说降之人只怕又要从你二人之中来选了。”
还没等我说话,周瑜不紧不慢地说道:“主公若准,公瑾愿往曲阿一行。”
“好,既然公瑾占了先,那就有劳你走这一趟了。”孙策当场拍板。我暗自吐吐舌头,得,没我什么事情了。不过也好,我也确实没有什么兴趣孤身跑到敌营里面去。那种东西看小说是很过瘾没错,真要自己去做,一个不好把小命丢掉可是件绝对划不来的事情。反正我也没有兴趣和周瑜争功劳什么的,也就由得他去。
第二日,有程普护送,周瑜带领二十名军士与孙策的亲笔信奔曲阿而去。我则领着韩当在秣陵城内安抚百姓。说起来,这几天我为了计算粮草的用量实在伤透了脑筋,一来袁术当初提供的粮草本就不多,虽然在牛渚、秣陵也都缴获了不少的军资,不过随着降卒和在各处招募的士兵,粮草的消耗也一样是水涨船高,另一则是我实在担心派粮的举动会引来更多的流民,到时只会把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精打细算了一晚上,我才命人在秣陵城里面设立了四处派粮点,先拨出个几百斛粮米来给这些难民派些粥喝。另外一面,我也命人四处张贴征兵的告示,所有应征者都可获得一定的粮食和土地作为家里的补偿,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减少一些饥民的数量,并且补充军力。
尽管如此,派粮之日,我与韩当在街上巡查,依然可见每个派粮点都排满了流民。如果说庐江城外我碰到过的那些人只能成为狼狈的话,那么我眼前这些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的人群,就只能叫做悲惨吧。
在长长的队伍里面,我能够看到如我祖辈一样的老者,也能看到仅仅到我胸口的孩童。虽然仅仅是一碗稀粥,但这些人的眼光却让我觉得好像在那里摆着的是什么稀世珍宝一样,有些排在后面的人看着已经领到粥的津津有味的吃着,不时还会去擦掉嘴角的口水。
看着这些,我只能摇头,在江东我看到大片荒芜的土地,然后现在,我又看到这么多无饭可吃之人。
战争年代人口稀少,并非没有可以耕作的土地,只是没有能够安心让人耕作的环境而已。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苍天已死,我也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有“天命”,如果有,我希望就是让天下间不用再每时每刻都有这样的图景。
因为这样的情景,看一次,就太足够……
太史慈于大堂之上放言只求一死,孙策听了却只一笑。“我若欲杀子义,又何必去你身上之缚。子义乃当世之猛将,何故如此轻生?”
太史慈傲然道:“若要我与叛贼为伍,我宁可一死。”
“哦?”孙策挑了挑眉毛,脸上现出玩味之色,“子义为何称我为叛贼?”
“你既食汉禄,当为汉臣。如今却为一己之私而讨汉室宗亲,不是叛贼,又是什么?”
“哼哼,子义在刘繇那厮手下效力,莫非就为汉室宗亲四字不成。”孙策冷笑一声,“既然为汉室宗亲,我舅吴景为名正言顺的丹杨太守,却如何一意迫之。”
太史慈一时默然无语,孙策顿了一刻,又道:“子义可否随我往秣陵城上一行?”
太史慈一愣,不知孙策为何意,只道:“如今太史慈肉在砧板,杀刮存活,只由伯符兄一念,又何惧一行。”
旁边黄盖却道:“主公,太史慈勇猛,须防其……”后面的话却被孙策截断道:“我知子义乃光明磊落之人,必不肯作暗狙之事。”
一旁程普又道:“如此,我等随主公一同去。”
孙策亦摇头,“何必如此劳师动众,天云,公瑾,你二人便随我一起来吧。”
众将无法,只好看着我与周瑜跟在孙策和太史慈后面,走出了县令府,外边早有人备好马,孙策翻身上马,也不多言,打马即向城门而去,太史慈不明孙策之意,只是紧随在后。我和周瑜倒是不急,反正这里应该也没有我们太多的事情,孙策叫上我们,无非也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让我们圆个场罢了。因此待我们到达秣陵城墙之下时,孙策和太史慈已经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了。我与周瑜拾级而上,到距他二人十多步远时,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
我看看周瑜,“公瑾兄觉得主公可有办法收下子义将军。”
周瑜背向着我,只投给我一个长长的影子:“若子义将军有心,必不会明珠暗投。”说完,转头看向孙策那边,晨风之中,隐隐传来两人的对话。
“当**受困于子义之时,子义为何不用弓箭。若乱箭齐发,孙策必无今日。”
“伯符兄之勇令我叹服,故不愿以乱箭胜之。”太史慈停了一下,又加了一句,“不过若知有今日,则未可定论也。”
孙策背负双手,点了点头“子义果然至诚,君如何看待方今之世?”
太史慈脸上露出疑惑之色,想是不知孙策为何有此一问,不过还是答道:“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专权,如今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长安。天子年幼,无力与之相抗,致使大权旁落,弊政丛生。”
“子义觉得,方今之世只是天子暗弱无能?”孙策的声音突然拔高了起来,“如果真是如此,那我来问你,当初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之时,为何只有我父与曹操拼命阻止!而其余诸侯,却都不肯寸进,更于酸枣终日饮酒作乐,只知争权夺利!”
“这个……”太史慈目光闪动,似为孙策的话语所引动,“伯符兄之意是……”
“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虽则董卓已倒,然各路诸侯所追求的,却不过是自己手中的权力二字而已。大厦将倾,却无人肯做天下万民心中的支柱,更要不断把它淘空挖烂才肯甘休。”口中说着,孙策一指秣陵城下,“连日征战,这秣陵城内外皆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可这秣陵县的府邸却极尽奢华之能。若果你口中的汉室宗亲真是为万民所想,又如何会有如此的情景。”
“伯符兄想要扶汉室于既倒?”
“若可扶,则扶之;若不可,则代之。”孙策一言出口,惊得太史慈目瞪口呆,就连远处的我都稍稍愣了一下,毕竟取天子而代之这样的事情,可不仅仅是说说玩的。在那个时代里面,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说出来,可是很容易背上骂名的。
太史慈沉声道:“伯符兄莫非真敢逆天而为?”
孙策不答,反而话锋一转:“以子义之材,正可在此世大展鸿图,我且问君,若石子冈一战,不是笮融、薛礼分兵驻守,子义此战可会败得如此之快之惨。”
太史慈低头,语带恨声,“两军阵前只知巩固自己势力,如此内忌之人,如何能成大事。”
“刘繇不明子义之材,方才会让手下处处掣肘与你。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若为这昏聩之辈而殉,非义,而成天下人之笑柄。”说着孙策紧紧盯住太史慈,“如此,君可愿与我揣摩一次天意!”
太史慈默然不语,良久方道:“伯符兄如何敢说,自己不是又一个董卓?”
“主公胸怀四海,豁达不羁,又岂是董卓那种残暴无道之辈可比。”我看自己的电线杆也扮演得差不多了,插嘴道,“我军自历阳,进牛渚,袭秣陵,所过之处,主公均约束军士不可犯百姓一草一木,子义将军若不信,可自寻百姓问之。”孙策治军甚严,因此这样的承诺我还是很敢说出口的。
孙策则在一旁笑道:“若子义担心此事,何不留在我身边。若果我真是董仲颖再世,子义正可就近杀之。”
孙策轻描淡写说出一个“杀“字,却让太史慈呆呆注视了孙策半晌,最终长叹一声,“我曾设计欲杀伯符兄,伯符兄却如此待我,此气量已胜刘繇万倍。太史慈虽不才,也知‘择主而侍’之理,愿请降,牵马坠蹬,万死不辞。”说完,双膝跪倒,往上叩头。
孙策闻言大喜,赶忙到近前双手相搀,“得子义相助,我又添一员大将矣。”太史慈站起,孙策点手把我与周瑜叫到身边,介绍道“子义,这位是沈逸沈天云,此次的连环计,就是出于他手。”
“沈先生。”太史慈拱手行礼,我们也算在阵前见过几面,我也赶忙回礼。太史慈笑道:“我听说主公有鼎鼎大名的周公瑾相助,却未曾想到还有一位沈先生这样出色的军师。摆空城计灭我士气,以夜色引我军自相残杀,又诈取秣陵,断我军退路。如此深思熟虑,太史慈败得心服口服。”
“过奖过奖,子义将军有勇有谋,才是主公的股肱之材啊。”能够顺利收到太史慈,我的兴奋恐怕也不在孙策之下,如此,就又多了一条理由让那个战斗狂主公离开战场远一点,对此我可以说是心满意足。
孙策笑着又笑着一指周瑜:“这位便是你口中的周公瑾了。”太史慈与周瑜见过,也是欢喜一场。
“我父起于江东,如今在这秣陵城头看着脚下,真是一片美好的土地啊。”孙策立于城头之上,朝着东升的旭日伸出右臂,仿佛要把那轮红日抓在手中。
“你们,为什么要跟随我?”突然的,孙策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谁也没有思想准备,我、周瑜、太史慈彼此对视了一眼,周瑜第一个开口:“为故交,伯符兄与我有结拜之情。兄弟之义,周瑜此生不违。”
太史慈也不假思索,“为恩义,主公对我有不杀之恩,太史慈无以为报,愿效犬马,助主公成就霸业。”
最后轮到我了,稍微思忖了一下,我笑道:“为万民,农者以地为先,万民在土地之上生生不息。主公以大地为念,当是万民之福。”
“哈哈哈。”孙策迎风大笑,“我孙策有良才如此,何惧江东不定。”
等到重回县令府,太史慈见过其他诸将。谈话之间,孙策提起派人诈取毗陵之事。
“哦?”听了孙策的话,太史慈略一沉吟,“薛礼虽死,但尚有于糜、樊能二人把守,此二人亦是能征惯战之将,只怕诈城不易。若主公肯信,我愿去追蒋钦周泰二位将军,助他们取下毗陵。”
孙策眼睛一亮,“有子义之助,此事必成!”当即命黄盖领太史慈从后追赶蒋钦周泰,太史慈领命,随黄盖离开。
直到太史慈背影消失,我才笑道:“主公刚刚收下子义将军,便敢派他前去赚城,单是这份胆识,便足以教子义将军誓死相随了。”
“子义绝非无信无义,我既用之,又何必相疑。”说着,孙策带着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我本能地想起了周瑜试探我的那一晚,轻咳了一声,别开了头。孙策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说道:“公瑾,天云,如今秣陵方定,务必好好安抚城中百姓,尽量分他们一些粮米吧。”
孙策的话让我苦笑了一下,多余的粮米,南边还有个严白虎虎视眈眈,我们哪有多余的军粮可以随意派送,不过体谅孙策的心意,我们终究都没有说什么。
三日后,毗陵传来消息,太史慈已与蒋钦周泰黄盖等攻下毗陵,守将樊能、于糜皆死于乱军之中。孙策大喜,其时我与周瑜正与他议事,孙策谓我二人道:“子义果不负我。”
周瑜点头道:“如今刘繇困守曲阿,手下大将亦只剩曾败于我军的张英一人,正可说降之。”
我也赞同周瑜之说:“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刘繇无能,如今被困曲阿,未必有死战之心,正可晓以利害。”
孙策看了看我们,“既然如此,那说降之人只怕又要从你二人之中来选了。”
还没等我说话,周瑜不紧不慢地说道:“主公若准,公瑾愿往曲阿一行。”
“好,既然公瑾占了先,那就有劳你走这一趟了。”孙策当场拍板。我暗自吐吐舌头,得,没我什么事情了。不过也好,我也确实没有什么兴趣孤身跑到敌营里面去。那种东西看小说是很过瘾没错,真要自己去做,一个不好把小命丢掉可是件绝对划不来的事情。反正我也没有兴趣和周瑜争功劳什么的,也就由得他去。
第二日,有程普护送,周瑜带领二十名军士与孙策的亲笔信奔曲阿而去。我则领着韩当在秣陵城内安抚百姓。说起来,这几天我为了计算粮草的用量实在伤透了脑筋,一来袁术当初提供的粮草本就不多,虽然在牛渚、秣陵也都缴获了不少的军资,不过随着降卒和在各处招募的士兵,粮草的消耗也一样是水涨船高,另一则是我实在担心派粮的举动会引来更多的流民,到时只会把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精打细算了一晚上,我才命人在秣陵城里面设立了四处派粮点,先拨出个几百斛粮米来给这些难民派些粥喝。另外一面,我也命人四处张贴征兵的告示,所有应征者都可获得一定的粮食和土地作为家里的补偿,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减少一些饥民的数量,并且补充军力。
尽管如此,派粮之日,我与韩当在街上巡查,依然可见每个派粮点都排满了流民。如果说庐江城外我碰到过的那些人只能成为狼狈的话,那么我眼前这些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的人群,就只能叫做悲惨吧。
在长长的队伍里面,我能够看到如我祖辈一样的老者,也能看到仅仅到我胸口的孩童。虽然仅仅是一碗稀粥,但这些人的眼光却让我觉得好像在那里摆着的是什么稀世珍宝一样,有些排在后面的人看着已经领到粥的津津有味的吃着,不时还会去擦掉嘴角的口水。
看着这些,我只能摇头,在江东我看到大片荒芜的土地,然后现在,我又看到这么多无饭可吃之人。
战争年代人口稀少,并非没有可以耕作的土地,只是没有能够安心让人耕作的环境而已。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苍天已死,我也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有“天命”,如果有,我希望就是让天下间不用再每时每刻都有这样的图景。
因为这样的情景,看一次,就太足够……